:::

選一個適合特教孩子的學習場域,比是否有「標籤」更重要!

選一個適合特教孩子的學習場域,比是否有「標籤」更重要!
作者 Han Tsou
2022-02-22
所謂的「特殊生需要多一點包容」,會不會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的標籤呢?
所謂的「特殊生需要多一點包容」,會不會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的標籤呢?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「我聽幼稚園的老師說,你們學校的老師都很有耐心,而且學生人數少,每個孩子應該都可以被照顧到……而且,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被貼標籤!」去年3月,已遷完戶籍,來到我們學校的小恩媽媽這麼說。

小恩是中度智能障礙的特教生。儘管鑑定報告、專業人員都建議,最好讓小恩讀特殊學校或有資源班的小學,小恩媽媽還是堅持要將孩子送進上課路途需15分鐘以上、隔了兩個村、沒有專業資源,只能申請巡迴特教老師的學校。原因是小恩的幼稚園老師強力推薦:「聽說小采到那間學校後,能力提升非常多喔!」

小采是去年的小一新生,也是輕度智能障礙的特教生。在班導師與巡迴特教老師的協助下,小采在這一年中打開心房,從不願開口說話到主動和老師打招呼;從不會咀嚼食物到現在能在時間內吃完營養午餐。但不可否認,小采是因為能接收這些訊息,所以才一步一步有所進步。同樣的事情,能保證一定會發生在小恩身上嗎?

沒有到特殊學校就讀,就沒有標籤了嗎?
依照《特殊教育法》,特教生可以依照個人意願、個別需求決定要到哪裡就讀,而學校可以給予專業建議,但無法「拒絕入學」。學校也必須依照規定,若沒有資源班,即要申請巡迴輔導班[1] 。另外,特殊生在進入新的就學階段前,皆需要進行轉銜會議[2] 。在會議上,小恩的媽媽與幼稚園老師說明,小恩平常安靜、怕生,只要口頭提醒即可。而當時已知道自己將會「接收」小恩的校內資深教師林老師,也和媽媽密切聯絡,並申請特教資源,邀請學校同仁共同討論如何協助、支持小恩在學校的生活。

於是,小恩如期成了校內的小一新生。第一個月如同轉銜會議上所說的,安靜、怕生,若有狀況只要口頭提醒即可。但是,一個月過後,小恩開始出現上課時突然大叫、離開座位打隔壁同學,下課時和同學在走廊追逐等等,林老師試過許多方法,細心陪伴、口頭提醒、帶離教室、邀請家長共同協助……,雖偶有成效,但皆未持久。不是小恩故意學不會,而是他在現階段,真的沒有辦法學會,學校也未有專業特教背景的教師能即時的處理。面對小恩的突發狀況時常束手無策,只能等待特教巡輔老師到來。

即便小恩媽媽知道小恩在校的情況,但每次討論,都依舊希望孩子留在本校就讀,擔心孩子如果去到有專業特教資源的學校,會被貼上「特殊生」的標籤。然而,在全校師生都知道小恩是特殊生、要對他多一點包容的情況下,所謂的「特殊生需要多一點包容」,會不會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的標籤呢?

選一個孩子適合的地方,比起標籤更重要
到了第二個學期,小恩還是一樣,上課大叫、打同學的事件,每天都會發生,學習進展幾乎是零。甚至幾個禮拜後,小恩開始對他人大吼不雅字眼、戳同學眼睛、勒同學脖子,也讓老師越來越擔心造成嚴重後果。在這些情況下,小恩媽媽終於願意考慮學校的建議,「將孩子送去有資源班的學校、特殊教育學校,不是替他貼標籤,而是找到適合他學習的地方」,同意讓孩子轉到有專業特教資源的學校。

這項建議是教師們多次開會所決議的。本校的情況只能申請巡迴特教教師,到校的時間有限,在時間內只能教導學科知識,並沒有機會學習學科外的行為。依照在教學現場的經驗,當生活行為未被即時教導與照顧,即便教了學科知識,學生也未必能吸收,到頭來只有兩頭空的結果。

「我從來沒有不愛他,但我沒有辦法照顧他。」小恩轉學後,我想起林老師曾對我說過的這句話。在這場「不要有標籤」的拉扯下,我看見不同位置的想法。以學校來說,能做的只有給予建議,並在有限的資源中,替學生爭取最大的福利;以沒有特教專長的老師來說,用盡一切力量照顧特殊孩子,勞心勞累,但因為沒有特教背景,能做到的有限;以家長來說,希望孩子能與一般生相同,在能允許的範圍下,讓孩子在普通班就讀。

或許你會好奇:「那小采呢?小采不也是在普通班就讀嗎?小采沒有標籤了嗎?」不是的,小采在我們學校依舊是「特殊生」,依舊有大人口中的「標籤」,只是她剛好適合在本校就讀。而小恩,不是因為被貼標籤,所以要離開,他始終都有這個標籤,只是去了更適合他的地方。

 

我們如何能知道,小恩身上的特殊生標籤是錯誤還是幫助呢?我始終希望,每一位特教孩子,都能到適合他的地方,受到適合的教育、對待。

(作者曾至偏鄉小校任教,期盼每一位孩子能看見自身亮點,喜歡自己的一切。)

[1] 巡迴輔導是指將特殊教育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中,而由經過訓練的特教巡迴輔導教師,採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,機動性巡迴到有特殊教育學生的學校,針對特殊教育學生提供直接服務、間接服務,或對教師、家長、接受巡迴輔導學校提供諮詢等間接服務。可見林坤燦《資源教室經營》,花蓮縣: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。

[2] 指學生學習跨階段時,如學前教育大班、國小六年級、國中三年級及高中(職)三年級,要進入另一階段學習時之各項服務,讓學生能順利做好各項銜接工作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475/article/11964